動態評估+溫馨支持:從三峽78歲高齡駕駛事故看長者行車安全

文| 黃耀庭 心理師 


在台灣時間2025年5月19日下午4時04分,

一輛由78歲駕駛操作的小客車,

在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外無預警地闖紅燈並高速衝撞機車與行人,

造成3人當場傷重不治、12人送醫救治,

其中包含放學的學童與家長,


高齡駕駛行車安全(非本次車禍照片)

這起突如其來的悲劇震撼社會,也讓人不禁要問:

明明三月前才剛完成換照檢驗,

為何駕駛狀態卻在日常行車中無預警失控?

認知功能並非一成不變

許多人以為,換照時通過的認知測驗,

可以像年輕人一樣,一次過關便確保未來數年都能安然駕駛。

但臨床研究指出,

認知波動(cognitive fluctuations)在許多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中相當常見,

他們的注意力和反應能力可能在同一天內反覆上下,單一的紙筆測驗無法捕捉這些差異的反應。

再者,長者在面對突發狀況時,多出數秒甚至數十秒的判斷延遲,而這段時間,往往決定了能否能正確的踩煞車或閃避。


環境與身體狀況的「多重考驗」

生活中環境光線的強弱、逆光或昏暗,

都會縮小高齡駕駛者的「可用視野」,


而研究發現,他們在複雜路況下的反應時間可能比年輕駕駛多出50%~70%,

這段額外的反應時差足以讓他們錯失最佳閃避時機。


再加上,放學尖峰時段街頭同時出現大量機車、行人與家長,長者必須同時處理更多感官資訊,認知負荷倍增;

如果再加上當日睡眠不足、

慢性病症狀波動或用藥後的輕微頭暈,

就算一開始測驗都沒問題,也難以預見真實道路上的挑戰。


單一測驗的盲點

目前台灣對75歲以上高齡駕駛者的換照制度,

是以「體格檢查+一次認知功能測驗」作為發照依據,

卻忽略了認知能力的動態變化與環境多樣性。


雖然這個測驗是參考多國施行的做法,

但僅憑一次認知指標,

期望預測未來幾年的事故風險,

是無法反映駕駛人在真實情境下的臨場應變能力;

相反地,多次動態評估與真實路況模擬,

才能可能真正掌握長者的駕駛的能力。


動態評估與溫馨支持

在溫柔地關心中,我們希望見到這樣的改變:

動態行為追蹤
運用車載安全偵測系統或定期模擬駕駛評估,讓長者在各種光線、天候與交通密度下都能「練兵」,
 
而非只看一次「考試成績」,

並在發現反應明顯衰退時及早介入關懷。

生活情境測試
在換照或復檢時,加入多場景模擬練習,如夜間逆光、繁忙車道、斑馬線接近時如何控制速度,

直接觀察長者如何判讀並應對,

讓評估更貼近日常出行需求。

家人溫柔對話
鼓勵家人與長者共同記錄行車後感受與反應練習結果,並在輕鬆的對話中,分享彼此觀察到的小變化,

如光點追蹤、反應速度遊戲等,

讓長者在被理解與尊重中,主動管理駕駛風險,同時保持自主感與尊嚴。


當我們將關懷化為具體行動,不再僅止於一次考照,

便能在長者認知能力的起伏中,持續給予溫暖的支持。

唯有承認認知功能的動態性,

並以「動態評估+陪伴支持」雙軌並進,

才能在尊重他們自主權的同時,真正守護道路上每一條生命的

安全。


追蹤「失智症應對的策略思維 黃耀庭心理師」粉專,帶你看見不一樣的照顧思維! 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