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歲的你,為什麼做熟悉的事會凸槌 ,心理師教你如何區分恍神、卡頓還是輕度失智症

 本文的五大重點:

1. 50歲以上的人可能會出現的「恍神」情況

2.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·康納曼的「快思慢想」

3. 容易使用「系統一」的原因

4. 改善方法

5. 系統一跟輕度失智症的差別


新年好,大過年的,今天來點不一樣的 !


最近好幾件社會新聞都發生在中壯年人的身上,不管是公車司機還是警察,在從事多年的工作,精練的能力不應該會出現把紅燈看成綠燈,清槍(確認手槍中有沒有子彈-應該要沒有子彈的)卻擊發了忘記還在彈夾裡的子彈。


但事實上就是發生了,這些類似的問題都可能出現在你我身上,原本很熟悉的事情卻凸槌,而應該要很注意的事情,卻出現恍神的結果?


先來想想看你過去有沒有遇到以下的問題?


從家裡開車到公司,到了目的地卻沒注意到中途經過了哪些紅綠燈或路段,好像是「自動駕駛」一樣地到達。

有時甚至差點闖紅燈,事後才突然驚覺:「我剛剛到底在想什麼?」


或是


剛走進廚房打算拿一樣東西,但下一秒就忘了自己要拿什麼。

或者拿著遙控器想換電視頻道,卻突然忘了要看哪個頻道。


還是


出門一整天後才看到鏡中的自己掛牌還在領子上、或是才發現衣服穿反一整天。

家裡和公司都需要搭電梯,常常在公司按到家裡的樓層,或是在回家時卻按到公司的樓層。


不少50歲上下的人們,經常會有這樣恍神的情形,即使是在很熟悉,也有多年經驗的工作上,也是一樣的發生。


找了許多年的資料,發現似乎有個理論可以解釋人們為什麼在高齡、在經驗老到的人卻發生了這類事情的原因,

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發現的概念,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壯年開始,大腦經常發生凸槌的問題。


丹尼爾·康納曼的「快思慢想」


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·康納曼,他在2011年出版了「快思慢想」一書,書中描述人們的腦中存在著兩個系統:系統一和系統二。


為了讓大腦不要過度的被使用,人們很容易使用快速、直覺下意識的思考模式,也就是他認為透過「系統一」來處理。


它依靠習慣、經驗與簡單的判斷(Heuristics)來做決定,不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和時間運作。


而「系統二」則是需要刻意的經過深度思考而做出的反應,它非常消耗大腦的資源和能量。


人們很習慣使用「系統一」去處理熟悉的事,對這些事務就相對比較少主動調度「系統二」去檢查、思考或提醒自己要去專心處理,就可能讓我們會出現恍神、卡頓的情形。

50歲以上作事反應失常可能的原因


容易使用系統一的原因

在那些情況下我們容易使用「系統一」呢?

有幾個情況:

1. 當你精神不濟:因為系統二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,當精神不濟,譬如上了一天班之後,熬夜、失眠後的早上,都有可能出現傾向系統一

2. 性子太急躁:常常未經思考就直接反應,所以會出現用過去慣有的因應策略處理問題。 

3. 長期的經驗與熟練的技能:尤其是工作,用多年來的執行方法、步驟很容易以此作為「系統一」的反應依據。


改善方法


1. 「當發現自己精神不濟的時候,停下來問自己:『我現在在做什麼?為什麼要做?』這個動作會啟動我們的大腦『慢速思考模式』(系統二),提醒自己要注意、專心。睡得夠不夠?身體健康嗎?如果血壓、血糖不穩,也會讓人容易恍神。多做運動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,也能幫助腦袋清楚。」

2. 放慢自己的腳步,性子急的人往往忽略了急躁可能會造成的影響,詢問旁人自己是否太急躁? 也請周邊的人能夠常常提醒自己「慢下來」。

3. 對於長期熟悉的工作,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檢視自己的工作效率,或是轉換不通的方法完成相同的工作,不要讓自己很容易的處理熟悉的工作。譬如: 開車往返工作地和家裡的路線可以常常做更動。



系統一跟輕度失智症的差別


很多人會把做事情凸槌看作輕度失智症,然而他們有大大的不同


做錯的方式是以熟悉的方式去做,往熟悉的路去走,用慣性的方式去做事。最重要的在於馬上就發現自己錯了(因為系統二出來反應),這是「系統一」所造成的。


但如果是輕度失智症的問題,他不太知道知道是作錯的,而且不只有凸槌的問題,他們對於事情的執行,也會越來越趨於簡單化或忘記,而不是就過去的習慣行事。譬如: 迷路,他不太會有以過去的路徑為依據去找路,而只有「我要去哪裡」卻找不到路或說不出怎麼去那裡的情形。



總結


「系統一」是健康大腦的自然功能,負責快速、直覺的反應,它讓大腦不至於過度的運作,是我們正常人會使用的機轉。但千萬要提醒自己,不要使用過度,有時候仍然要用「系統二」執行生活中的大小事。


歡迎訂閱失智症應對的策略思維 黃耀庭心理師 獲得第一手失智症相關資訊!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