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黃耀庭 心理師
Netflix 影集《忘了我記得》中,爸爸逐漸失去記憶的過程,讓很多人哭著說:「這不就是我家嗎?」
面對爸媽的改變,我們第一反應通常不是「他生病了」,而是:「他以前也這樣吧?」
但真相是,
失智症往往不是突然發作,而是藏在生活裡一點一滴的細節中。
你看過 Netflix 的影集《忘了我記得》嗎?
我看完後,心裡有點酸,甚至在幾幕裡忍不住紅了眼眶。
尤其是那一幕,急診醫師說:「你爸可能有失智的前兆喔。」
女兒樂樂馬上說:「應該不會啦,我爸只是調皮啦,天天活蹦亂跳,還愛講冷笑話。」
聽到這句話,我真的好有感。
因為我們很多人,其實都說過類似的話,不是嗎?
他不是裝傻,他是真的忘了
劇裡的爸爸,看起來沒什麼問題。
還會自己煮泡麵、騎車找朋友、跟朋友聊天、說些正經的話,
當然偶而冷笑話也會脫口而出。
但卻會記錯朋友生日,說錯家人的婚姻狀況,甚至提起一個早就過世的人說道:「他最近才跟我說的話」。
這時候我們常會想:「他只是記性不好啦」、「年紀大了都會這樣」。
但其實,那些微小的「不一樣」,很可能就是失智症的開始。只是我們,不敢相信。
我們都想當沒事,因為承認了會太難過
樂樂一開始不相信爸爸生病,我們也一樣。
因為一旦承認了,也就意味著:我們熟悉的爸爸,正在開始慢慢變成另一個人。
有時,他還是那個你認識的爸爸,愛笑、愛講笑話,還記得你最愛吃什麼;
但下一秒,他又把你叫成別人的名字,記不得昨天你才跟他說的事。
這種忽明忽暗的感覺,真的很折磨人。
所以我們會告訴自己:「沒關係啦,再觀察看看。」
![]() |
樂樂與爸爸日常互動,看似正常,實則暗藏記憶落差 |
但你發現這些變化了嗎?
其實,有些「日常小事」早就開始出現改變:
- 一直重複問同樣的話
- 經常搞錯時間、地點還是人物
- 把過去發生過的事當作剛發生的事
- 情緒起伏大,變得很敏感
- 動不動就忘記剛剛說過原本要做什麼事
這些不是「老了就這樣」,而是身體在悄悄提醒我們:需要注意了。
不是要你馬上做什麼,但可以從「記下來」開始
我知道,很多人一聽到「失智症」這三個字就很怕。
但其實,並不需要馬上跑醫院、馬上決定什麼。
我們可以先做一件簡單又重要的事:開始筆記。
比方說:
- 爸爸今天又忘了熱飯兩次
- 媽媽早上說下午要出門,結果三點時又問「今天要去哪?」
- 傍晚突然情緒低落,說「你們都不理我了」
這些紀錄看起來微不足道,但放在一起,就會是一個「線索資料庫」。
而這,就是幫助我們更早看清楚真相的第一步。
「不是不孝,只是…你真的累了」
樂樂還有一段話,我覺得很多人會懂。
她說:「我其實很累,但我又很心疼你(爸爸 )。」
她不是真的想送爸爸去安養院,只是心裡太多矛盾、太多掙扎。
身為照顧者,誰沒有這樣的時刻?
白天裝堅強、晚上偷偷哭;
說不出口的愧疚、
怕自己不夠好,
怕自己不夠孝順。
其實我們不是不愛爸媽,而是太愛,才會那麼怕做錯決定。
如果你也曾說:「他以前就這樣啦」
那你不是孤單的。我們很多人都從「否認」開始,
才慢慢走向「承認」、「理解」與「行動」。
不是每個人都能一開始就冷靜分析、理性判斷。
更多時候,
我們都還只是個心裡還沒準備好接受爸媽變老、變脆弱的孩子。
但沒關係,你可以慢慢來。
先從「多看一眼」開始,從「願意面對」開始。
這,就是你給他們的第一份照顧與陪伴。
歡迎你留言聊聊
你還記得,你第一次發現爸媽「好像不太一樣了」的時候嗎?
那時你是怎麼想的?
有沒有哪句話,是你一直想跟他說,卻來不及說出口的?
留言和我分享吧。
我們一起走這段路,慢一點沒關係,不孤單就好。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