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估失智症,心理師跟你想的不一樣

不少人都覺得失智症評估,只要靠測驗就可以做出來了,為什麼還需要臨床心理師做呢? 
照顧者在家裡面做測驗不都一樣嗎? 
看起來似乎一樣,其實裡面有太多需要注意的 ! 

這篇文章透過兩個故事來談談,我都怎麼拆解失智症症狀 !

失智症問題越來越多


第一個是,最近在「2024秋冬季照顧線上分享會」裡的一位朋友問的問題!

朋友問到:「自己的父親很多有很多失智症症狀,我該如何去帶他就醫?」

這是很多家屬的困擾,失智症不就會越來越嚴重,這句話沒錯。
但這句話的前提是我們都相信他已經是失智症了,所以才會越來越嚴重。

如果這些症狀不是來自於失智症的話,也有可能越來越嚴重喔! 這是我們常常忽略的情況。

以現有的資訊,我注意到的是症狀到底怎麼發生,而不是如何就醫的問題! 

失智者迷路


所以我就問他:「有些甚麼症狀呢?」
 「他經常迷路,我們還要去找他 !」
聽到這邊就相信他是失智症造成迷路的問題了。

我想到的是你們怎麼知道他是迷路的?
朋友答說,出去到回來的時間花很久,我們還要去找他 !

又有另一部份的人可能就更確信他是失智症了!

但,

我又問他迷路的時候發生了甚麼事? 回到家時,他怎麼說這件事?

迷路時,我們就打手機給他,他說他迷路。有時候是讓警察帶回家的!

這時候,我想到的是,他的情況不是跟我們一般人在迷路的時候的反應嗎?

當我們迷路的時候,我們知道我們正在找不到路,這位父親也一樣,他清楚自己的情形。

但在這時候出現了兩個問題,
一、他為什麼會迷路
二、他迷路了為什麼不問路人或找警察?

這時候,我又問這位朋友,
父親的年紀,大約七八十歲了,再問,他的視力好嗎? 會不會看東西都是霧霧的,
朋友說還好,
我再問70-80多數的人可能會有白內障的問題,視力不太好,如果再加上天色灰灰,或是天黑之後,這是常有機會找不到路的。

再討論為什麼不找人問路? 他會不會很愛面子,不太會想問別人的人(因為問別人就矮人一等了),這是多數的長輩不會願意做的 !

後面的內容我已經不太記得這位朋友說甚麼了。
但歸納幾個我的想法脈絡:
1. 失智症症狀是不是失智症造成的? 如果他的表現跟一般正常人的反應一樣,就有可能跟我們正常人的反應一樣,雖然說迷路,但迷路後自覺的反應,才是我覺得重要的。以我的經驗,一般失智症病人不會知道自己正在迷路中,所以就更不會說清楚自己在當時的狀況。
2. 如果不是失智症造成的症狀,我則會想到,他因應的策略,是否有可能是因為年齡、生理老化、教育程度還是社經地位引發出來的問題。

失智者越來越灰


第二個故事則是不少照顧者會反應的問題,長輩越來越灰,常常講甚麼都講不通,也就覺得失智症越來越嚴重了!

照顧者說:「跟他同住的媽媽,都覺得他越來越灰,要他不要騎車,要他不要隨便拿東西,他就跟媽媽生氣。」 

多數的人可能聽到他越來越...,又相信他是失智症了
其實家人的照顧方式偏差,也有可能讓一個人越來越像失智症喔 !

年輕的時候,這位爸爸沒有太多的問題,手好腳好,他想要去哪就去哪,想怎麼去就怎麼去 ! 當他年紀越來越大,另一半會限制的東西會越來越多,要求的越來越多,吃的、用的、行的通通都管。不少長輩被這樣的「管」之後,他們的反應當然會越來越大,越來越不想聽身邊人的話了。我們卻又把他當作失智的症狀。

行為分析比測驗更重要


各位讀者可以發現,從最初我們討論的原本是測驗的評估,到後來,跟大家分享的卻都是症狀的拆解,所以仔細去釐清問題的來源,或許是更能精準處理是否是失智造成的症狀,也許可以給他們更好的照顧。而測驗可能有很多非能力的原因,可能會影響長輩的反應。

在20多年的評估經驗後歸納出幾個我們常有的幾個偏誤,

1. 用片面的問題,就推論他有失智症
特別是對於認識失智症的民眾,很容易把幾個像失智症
心理師失智症評估

的問題,就說這些是失智症造成的。

2. 把動機的問題當作能力不好
動機是想不想作的問題,能力是有沒有能力作的問題。我們把長輩可能是視力不好、面子問題,所引發出來的問題歸到失智症;我們把照顧者對長輩約束後的反應,當作長輩越來越灰。


在臨床上,看到不少人,經過了好多年,失智症的問題沒有更嚴重,也有些人更好了,問題在哪裡?有些人會認為因為某某的處置得宜,所以讓他好起來,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,失智症是一個退化性的疾病,目前而言沒有辦法反轉,有上述的變好或是維持現狀五年、十年,是不是有可能我們在初期診斷的時候就把這些症狀放大,而沒有找出更細節的問題?

對失智照顧有興趣的朋友,歡迎觀看下方連結,觀看更多的資訊: ps 優惠期間僅剩 3天
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